光伏应用版图还远不止此,还可以利用光伏进行海水淡化、沙漠灌溉,起到绿化荒漠、提高植被覆盖率的作用。
与此同时,当大多数玩家都实现了垂直一体化,垂直一体化厂商相较于专业化厂商的优势也就不再存在。未来的光伏行业竞争将是综合成本的全面比拼。
天合光能当日盘中最大跌幅超16%,隆基绿能最大跌幅超8%,晶澳科技的股价更是触及跌停。一体化布局可以有效地保障玩家在行业的地位和未来收入稳定性。如自2021年以来,硅料价格涨势凶猛,光伏行业拥硅为王,相应挤压了硅片、电池片、组件环节的利润,于是产业链中下游玩家纷纷向上游硅料环节延伸,谋求一体化布局。但一旦业内多数玩家都开始搞垂直一体化,专业化厂商在某个环节的风险敞口也会随之加大。还有机构将垂直一体化称为光伏的2.0时代。
除此之外,光伏全产业链扩产竞赛,也引发了业内对于行业阶段性产能过剩的担忧。近期最有代表性的事件,就是通威从专业化向一体化的布局。尽管通威认为大概率不会出现价格暴跌的现象,业内人士也指出不能排除因为市场格局变化,出现一些反弹的可能性。
2013年,随着市场回暖,通威在多晶硅市场高歌猛进。但是对于二线组件企业来说,由于缺乏一体化综合能力,应对上游涨价和未来潜在价格战的能力都比较弱,可能是下一步行业集中度提升后的首批淘汰对象。有光伏企业相关人士说。同样,TOPCON、HJT、IBC等各种新技术也百花齐放,各有独领风骚的优势。
中游电池片环节,通威太阳能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电池产能规模最大、出货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,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规模将超过70GW,2024-2026年,通威太阳能将形成130-150GW产能。短短两年的时间里,通威的合纵连横可谓目不暇接。
许多光伏企业,包括曾经的龙头企业,都在起伏之中沉沦下去,甚至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。通威内部人士说,对于新技术,通威想的是掌握好从实验室到量化的节奏,优化新技术在产能中的比重,确保通威的综合竞争力。2021年,通威又与晶科达成战略合作协议,双方将共同投资年产4.5万吨高纯晶硅项目、年产15GW硅片项目,以及开展相应供应链合作。通过互相入股关键项目、联合投资等方式,通威实现了与组件、硅片龙头的深度绑定。
在残酷的周期中,通威也曾遭遇挫折,但最终得以坚守。通威相关人士介绍说。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也都十分紧密,没有到直接竞争的地步。应该说PERC技术取代传统铝背场电池,成就了单晶取代多晶。
2013年中国光伏在经历过2012年的低谷之后开始慢慢恢复。在光伏行业上一轮重大的技术革新中,隆基依托着对单晶技术的坚持,成为新一代龙头。
而现在在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环节,2022年前三季度,通威高纯晶硅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已超过25%,随着2023年永祥能源科技一期12万吨项目投产,预计通威多晶硅全球市场占有率还将进一步上升。因此随着市场变化,总会出现专业化、一体化的区别。
但是二线组件企业可能没有这个优势。共享市场蛋糕从客户、合作伙伴,变成了竞争对手,这是在产业一体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的尴尬情况。事实上,通威此前也并非没有组件产能。随着新建硅料产能的逐步投产,硅料供需将会得到改善,价格也会有所松动。在P型电池效率越来越接近极限的状况下,N型电池是未来光伏的主流方向,已经成为全行业不可撼动的共识。此举除了标志通威正式进军光伏电池赛道,也让通威掌握了少量的组件产能。
龙头的下一步当全面入局组件、开始涉足硅片,通威接下来不可避免地要被卷入光伏行业持续多年的尺寸之争、技术路线之争当中去。事实上,从通威过去的战略行为来看,领先之后再延伸产业链正是通威一直以来的行为准则。
没有企业会在起步阶段就发展一体化。而正是随着国外双反、国内光伏政策刺激等一系列因素,才让中国有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,才让专业化、一体化之争有了可能。
对于双料龙头通威来说,在坐拥原材料和电池技术带来的成本、规模等优势之上,努力成为三料龙头是必然的方向,也是40年来稳扎稳打、穿越周期的必然选择。2006年,通威从硅料环节入手进入光伏产业;2013年并购赛维LDK后进军电池。
随着周期的变化,光伏企业的专业化、一体化趋势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。硅料市场需求的持续旺盛、价格上涨、产能爬坡,再加上电池片业务的产销两旺,成为通威营收、业绩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。但是稳健发展才是通威的首选。刘汉元说过要警惕各领风骚三五年,稍不小心回到解放前也包含了这层意义。
如此来对比,通威对于电池技术的选择似乎特别谨慎。一家组件企业相关人士如此说道。
彼时甚至连产业链都不完全的中国光伏,一体化可谓奢谈。但毫无疑问,对于整个光伏产业来说,新技术的变革始终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。
那么对于资本市场的人来说,你未来的增长点在哪里呢?一位光伏行业专家对《能源》杂志记者说,硅料和电池如果没有了更大的增长空间,那么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张几乎就是一种必然。但通威从不贸然做出选择,此前通威曾表示:目前PERC电池仍然是市场需求的主力,而公司投资PERC产线均是210尺寸及以下兼容并预留了TOPCON技术的技改提升空间,随着新项目的顺利投产,公司在实现产线优化的同时,也能持续巩固市场份额。
硅料是源头的原材料,无疑是产业链的基础。在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之后,行业已经普遍意识到,发电效率是光伏竞争力的核心,因此除了原材料之外,制造环节的核心正是电池。如果将上述产能全部计算在内,通威将拥有超过60GW的组件产能。在并不算长的光伏产业链中,硅料、硅片、电池、组件是最主要的环节。
硅料价格的居高不下是通威近两年业绩好、盈利强的主要推动力。随着招标结果公布,组件市场陆续出现狼来了的声音:一直专注于硅料、电池片两个环节的通威,开始准备大举进军组件市场。
其中,第三季度单季营收、净利润分别为417.4亿元、95.1亿元,同比增速分别为107.3%和219.12%。从硅料、拉晶切片、电池、组件各环节的成本发展趋势来看,特别是在碳足迹日益凸显的趋势下,组件BOM成本占一体化成本的比重会越来越大。
曾经的专业化优等生通威也开始了一体化步伐,这是否意味着光伏专业化的退潮?作为硅料、电池片全球双料龙头的通威,又为何选择此时大举进军组件板块?在市场竞争激烈、已成为一片红海的组件市场,通威又能如何破局?杀入红海通威有意全面进军组件市场的消息从8月开始出现。从传统制造业的角度来说,产业链分工不仅是常态,更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,代表了专业和效率的完美平衡与最大化。
文章发布:2025-04-05 18:38:57
本文链接: http://g32g5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53299/801.html
评论列表
与光伏玻璃一致,光伏胶膜龙头企业的市占率超过50%。
索嘎